【国新专访】基石生命总经理张函槊:“代替患者,遍尝百草”

发布时间:2021-05-31

 

“经过疫情的洗礼,使得精准医学的这些理念,包括疾病与健康的常识,更加深入人心,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在这个行业、在某些细分领域布局的信念。”当谈到后疫情时代的布局时,张函槊如此说道。

 

确实,经过疫情的洗礼,民众对于健康的认知也上了一个台阶,越来越多的医学进展、科技发展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而精准医疗作为其中的“风口行业”之一,更是聚焦了大量关注。

 

但为什么风口会来临?

 

“是因为它有一些内在的驱动力,疫情的洗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肯定会从衣食住行转移到生老病死上来,尤其是疾病和健康。我认为精准医疗的‘风’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一直持续地吹下去,只不过是在某些细分领域风向和风力会有所区别罢了。”张函槊对记者说道。

 

进一步来看,他们所说的“精准医疗”到底是什么?

 

道理与原理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症下药。但如同所有普适的原理一样,好说、难做。因为哪怕只是一种肿瘤的治疗,也有无数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而基石生命所做的,就是帮患者找到最优的药物。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找?

 

当一个肿瘤患者住院之后,可以通过手术或者其它活检手段获得临床标本,并对这些标本通过精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后进行基因检测,进而发现最有可能获益的药物。同时进行体外微肿瘤培养与药物筛选实验,提供切实有效的药物筛选的证据。二者相互配合,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个性化用药的精确程度。随后将多余的样本存起来,通过制成PDX模型与药厂合作去开发新药,进一步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为此,公司将基因检测、药敏检测、模式动物作为三大技术平台,这三大平台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协作,逐步打造了一套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基石生命在精准医疗的路上披荆斩棘,大步前行。

 

当然,这一路也缺不得同行的伙伴。“在业务方面,国新帮助我们对接了很多方面的一些资源。其次在政策方面帮助我们同步了很多信息,助力政策的精准解读。”国新作为同行者的同时,也将持续推进投后赋能工作,与成员企业携手前行。

 

以下是基石生命总经理张函槊先生接受「国新基金新媒体」的独家采访实录。

 

【关于创业】

“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时间,最大的武器也是时间,所以恰恰要利用时间来战胜时间。”

 

Q:基石生命自2016年成立至今已经近5年的时间了,这中间有哪些关键的发展节点让您印象深刻呢?

 

张函槊:过去5年对于基石生命来说,每一年都是非常重要的,非要从里面挑出至关重要的一年,我认为应该是去年。首先我们在2020年,自主专利技术——微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在Science子刊上发表了,我们的方法学还有临床试验,都得到了一定的论证。

 

其次在去年夏天参与到了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当中,对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是一个升华。

 

第三是全年的销售规模上了一个台阶。

 

第四是去年四季度的时候,我们完成了B轮融资,领投方是中国国新旗下的国风投基金。至此通过5年的积累,公司在技术、市场、管理、资本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满足了未来高速发展的需要。

 

Q:公司将“精准基石,解码生命”作为企业理念的基础上,又着重强调了为广大客户提供精准医学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一体化具体指的是什么样的流程?

 

张函槊:我们提出来的肿瘤精准医学一体化解决方案,其实就是为患者提供一个全方位服务的流程。举个例子,一个肿瘤患者住院之后,医生给他进行手术,我们可以拿到他的手术样本。如果这个患者的情况不适合进行手术,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活检的手段,比如说穿刺、胸腹水来取得它临床标本。

 

对这些临床标本一方面进行基因检测,通过精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它有可能获益的药物,另一方面会进行体外微肿瘤的培养与药物筛选实验,这样我们提供给医生和患者的就是两份报告,一个是基因检测报告,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明问题;另一个是药敏检测报告,提供切实有效的药物筛选的证据,两份报告加起来更精确的去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用药。同时多余的样本可以存起来,比如把它移植在老鼠身上,制作成一个PDX荷瘤老鼠的模型,将来这个模型的样本库可以跟药厂合作去开发新药,进一步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我们在推广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时候不遗余力的布局三大平台,包括基因检测平台,药敏检测平台以及模式动物平台。我觉得最困难的地方不是前期的技术研发,而是在后端的市场推广方面。因为一个新技术想要深入人心,需要花很大的时间精力来进行市场的背景教育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时间,最大的武器也是时间,所以恰恰要利用时间来战胜时间。

 

Q:公司将基因检测、药敏检测、模式动物作为三大技术平台,这三大平台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协作,独立和协作的关系要如何处理?您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张函槊:首先三大平台为什么说是彼此独立的,因为这三大平台分别有自己的研发和生产团队,可以独立的去开展业务。之所以要花这么大的精力把它们捏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有机整体,主要是想实现1+1+1>3的效应,因为当代的科学研究,尤其是临床精准医学,提倡的是交叉学科,多维度的解决方案所以必须要想办法把三大平台整合在一起,一起为临床的精准医学进行服务。还是拿去年我们在Science子刊上发表那篇文章来举例,首先是我们的药敏检测平台发明了一种微肿瘤的培养模型,建立了一套体外药敏的筛选体系,这时医生就要问了,怎么证明培养出来的微肿瘤和体内的肿瘤组织是一致的呢?这时候就需要基因检测平台做一个遗传学背景的背书,证明它们是一致的。

 

其次就在我们临床研究深入的时候,有的专家又会提问,有没有可能把微肿瘤移植到老鼠身上,变成PDX的模型,然后进行药物筛选时,就需要模式动物平台出马了,把微肿瘤样本移植到老鼠身上进行药敏检测,证明两个方法的一致。

 

Q: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公司的抗疫故事吗?

 

张函槊:基石生命旗下的基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是在去年三四月份的时候,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搭建了一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生产线。在去年5月初的时候经过了北京市卫健委和临检中心的验收,批准可以开展这项业务。

 

到了6月13号,北京新发地疫情爆发,基石医学被卫健委抽调到了一线工作,在绿馨家园检测点负责现场的样本采集、信息录入以及秩序维护等工作。当时真的是全民皆兵,公司的每一个人都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中来,有在一线进行采样和秩序维护工作的,也有在二线实验室进行样本检测工作的,更多的人是在三线,包括准备物资,信息录入,在办公室值班等等。

 

到了去年冬天,有些散发病例的爆发,我们又进行了一些集中筛查的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战胜了40多度的炎热天气,战胜了零下18度的严寒,也战胜了8级大风。我们最早一次开始是在凌晨的5:00,最晚一次结束也是在凌晨的5点,有的员工累极了,穿着防护服就睡着了,或者是在地上铺张报纸就睡着了,我们真的是战胜了很多的困难,是一股信念在支持着我们,“疫”之所在,义不容辞。

 

Q:在后疫情时代公司是如何布局的,内部的发展有没有因此有一些特殊的调整呢?

 

张函槊:经过这一波疫情的洗礼,使得精准医学的这些理念,包括疾病与健康的一些常识,更加的深入人心,这也就更加的坚定了我们在这个行业在某些细分领域布局的信念。一方面是要大力的开发临床检测的相关的业务,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的投入。另外一方面,会结合疫情的一些现状,布局一些病原微生物检测的解决方案。

 

Q:您觉得精准医疗这个行业目前的痛点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呢?

 

张函槊:整个精准医学行业主要落足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前端的药物研发,一个是后端的临床药物使用。先看前端的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失败率高,往往就是在临床前实验做出来非常漂亮的数据,在细胞学在动物水平取得了很好的一个结果,一旦上了临床,人体就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临床和动物它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特别缺乏一种能够准确再现临床肿瘤患者药物敏感性的模型,或者叫肿瘤替身。

 

再来看临床用药这个环节,据不完全统计,临床药物的有效率只有30~50%,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患者是在陪榜,超过一半的医药费用是浪费掉了。公司也恰恰是针对了临床痛点来解决问题,开发微肿瘤药敏检测模型,就是一个比较有技术优势的肿瘤替身。回顾历史,整个精准医学行业有非常优秀的技术,从PCR到NGS,从PDO到PDX。是几代人的努力,科学家们、临床专家们奋不顾身的投入了这些研究,作为精准医学的企业,我们需要做的是这些技术的临床转化医学的研究,以及把这些技术在临床上大规模推广应用,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Q: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对于精准医疗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基石生命作为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拥有微肿瘤芯片,肿瘤精准医疗算法等多项专利技术,这些专利技术的具体的应用场景是什么呢?您觉得公司下一个创新发展的突破点又是什么呢?

 

张函槊:佼佼者称谓现在还不敢当,我们只是利用一些技术的特色,在某些细分的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而已。其实无论是药敏检测技术也好,还是精准的肿瘤生信算法也好,它的应用领域主要还集中在临床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指导这一块,就是帮患者找到他最优的药物。

 

至于我们的下一个技术突破,我觉得也一定来自于这些应用场景,有可能是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我们开发了一些伴随诊断试剂;也有可能是一个新的药物靶点,开发一款新型的靶向药物。

 

其实检测了这么多的临床患者的标本,收集到了这么多临床信息,这些加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已经掌握了打开宝库大门的钥匙,然而这些宝藏究竟在何处?需要我们做深耕细作,需要做深度的挖掘,这是我们接下来一定要做的事情。

 

Q:您是如何看待精准医疗和普惠医疗之间的关系呢?

 

张函槊:首先我认为这二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希望提高医生的水平,为患者谋福音。其次这二者肯定是有一些区别的。精准医学强调的是个体化医学,强调的是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不同,解决方案的不同,而普惠医疗是希望探索到一些临床的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进行一些规范化的教育,来提高医生的水平,来为患者谋福利我认为这二者其实并不冲突,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普惠医疗的模式来推广精准医疗的理念。

 

Q:有人说精准医疗是目前的行业风口,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说法的呢?您觉得这个行业未来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呢?当风口红利期退却之后,您觉得公司要如何保持快速的增长?

 

张函槊:在2000年左右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有人大胆预测,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当时也是很多尖子生们奋不顾身就选择了生物这一个专业。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预言基本上实现了,基本上兑现了。当下确实是精准医学行业的风口,再进一步说是整个生物医药大行业的一个风口。为什么这个风口会来临?是因为它有一些内在的驱动力,疫情的洗礼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其实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肯定会从衣食住行转移到生老病死上来,尤其是疾病和健康,所以会导致整个大行业的风口的一个来临。我认为风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一直的持续地吹下去,只不过是在某些细分领域风向和风力会有所区别罢了。

 

而我们作为精准医学行业的企业,我们要不忘科技创新的初心,牢记为患者谋福音的使命,这才是我们内在发展的一个驱动力。我们是利用一些高科技的技术,真正的为患者来解决问题,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为国家节省医药成本费用。只有做到了这些点,企业才能不断的高速持续的发展下去。

 

 

【结缘国新】

“精准投后赋能,助力非公党建”

 

Q:下面来聊一下国新和基石生命结缘的故事,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张函槊:我记得是在2019年的夏天,当时国新的领导层带队赴北大考察,北大这边是推荐了一些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及其优秀的成果转化技术,其中就有我们基石生命的微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很快就有国新的项目团队来找我们对接,来洽谈融资方面的合作。然后到了去年6月份,新发地进行爆发之后,我们又全方位的为国新集团提供了核酸检测的服务,也加深了我们相互之间的印象和了解。最后终于是在去年的四季度,我们完成了B轮融资的谈判,完成了交割。

 

Q:除了资金方面以外,您觉得国新对公司的帮助还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呢?

 

张函槊:其实国新集团对我们的助力还是非常多的,简单来说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业务方面,它对我们市场拓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跟我们对接了很多方面的一些资源。第二个是在政策方面帮助我们同步了很多信息,也帮助我们对政策做出一些精准的解读。

 

Q: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基石生命近期成立了党支部,能不能谈谈您对成立党组织的认识呢?国风投基金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在党建孵化上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张函槊:其实这个事项也是跟去年的疫情抗疫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6月份参与到抗疫的一线工作当中来,后来在秋天的时候开始回顾历史进行总结,发现很多冲锋在前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党员,再细细统计我们公司的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30名,已经符合了成立党支部的条件,所以我们还是积极的申请成立党支部,这期间国风投的相关领导也是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帮助我们做出了一些梳理,参与了一些培训,最终是在去年的12月17号,基石生命党支部成立了。

 

 

【关于个人】

“代替患者,尝尽百草”

 

Q:如果让您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向幼儿园的小朋友介绍公司和您正在做的事情,您会怎样介绍呢?

 

张函槊:我可能会给小朋友们讲一个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他是利用自己的身体,以生命为代价,尝遍世间百草,告诉群众们哪些是可以成为庄稼,成为粮食去种植,哪些是可以入药,可以去培育去治病,而哪些是有毒有害的,大家要警惕它去远离它。

 

我们现在做的恰恰是要建立一个肿瘤替身,代替神农氏去为广大的患者去试药,帮助患者找到最有效的用药方案。

 

Q:在伴随着基石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您觉得获益最大的是什么呢?

 

张函槊:最大的感触还是一种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其实2016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当时我们还比较弱小,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各方面的资源比较匮乏,是我们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我们研发团队日以继夜的努力把这个技术研发出来了,并且在市场上推广了。放眼未来,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势必要走出去,面临全球化的一些竞争,那么我们就要打造民族品牌,打造民族的技术壁垒,打造民族知识产权,这是,我们作为民族科学家、民族企业家,真正需要通过艰苦奋斗,通过勇于创新来做的事情。